[Idée]”objectified”-一部關於工業設計的紀錄片

設計是什麼?設計該怎麼走?為什麼是朝這個方向而不是另外一個走向?

相信無論是學工業設計,建築設計或是視覺設計等等的朋友,都會不斷的問自己這個問題。
或許藉由這部由Gary Hustwit所拍攝的工業設計紀錄片”Objectified”,我們可以得到更宏觀的看法。
“Objectified” 這部片子記錄了當代最有名也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他們的設計流程,與生活互動的方式與介面。裡面包含的設計師名單如Paola Antonelli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Chris Bangle (BMW Group, Munich), Ronan & Erwan Bouroullec (Paris), Tim Brown (IDEO), Jonathan Ive (Apple, California), Naoto Fukasawa (Tokyo), Dieter Rams (Kronberg, Germany)等等。

以下並列舉一些片段供大家參考:

1)objectified預告片

2)由退休的百靈牌靈魂設計師Dieter Rams引言,爾後由蘋果首席設計師Jonathan Ive 帶出蘋果電腦的設計介紹片段。
其中最讓小編悸動的是最後他說,目前世界上幾乎沒有公司是真的很嚴肅看設計的,但他知道一個,一個美國公司。 Apple! (這樣拍還真的有拍蘋果商業片的意味呀! @@)

3) 土豆網相關片段:工业设计纪录片《Objectified》客观化(中文字幕)

相關連結:objectified官網
資料來源:部落格T.design-[設計]屬於工業設計的紀錄片,Objectified

Posted in Idée, 設計 | Leave a comment

[建築]西班牙Alex Roman-攝影與建築的對話

美好事物值得讓你細細品味。 經典的建築,可以讓你透過時間,空間,光線與質感去體會它的不同面貌。這兩部片值得讓你喝杯咖啡,好好細細品味!!!五顆星!!!

a) 其最新的影片:“The Third & The Seventh” (這裡指的意涵是第三藝術”建築”與第七藝術”攝影與電影”),裡面除了有路易斯康的圖書館外,還外加了例如Calatrava與安藤忠雄等等建築大師的作品。

The Third & The Seventh from Alex Roman on Vimeo.

b) 有關於建築大師路易斯康的建築作品”飛利浦愛瑟斯特學院圖書館”短片

Kahn’s Exeter Short Film from Alex Roman on Vimeo.

唔,對了,我有提到說這兩部短片創作者,來自西班牙的Alex Roman是一位電腦動畫藝術家,這兩部都是用3dsmax(電腦建模), Vray(光模擬), After Effects(特效), and Premiere(剪接)軟體作成的!!!所以…你所看到的都是電腦模擬的,不是真的~ XD

==========================================================
補充:製作過程

Exeter Shot — Making Of from Alex Roman on Vimeo.

影像效果與電腦建模的對照影片

Compositing Breakdown (T&S) from Alex Roman on Vimeo.

作者訪談文章(西班牙文)

Source: 自己在mobile01分享文-[大師作品分享]攝影與建築的對話- 神之領域的作品

Posted in 建築, 攝影, 空間, 視覺傳達設計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工業設計]蘋果展品的首席設計師Jonathan Ive

不知三月三號有多少蘋果迷徹夜在電腦前守候Steve Jobs的iPad2發表會呢?蘋果產品的迷人之處,相信已經有很多網路評論皆有討論。今天我們想讓大家看看這些蘋果產品的幕後推手以及設計團隊首席Jonathan Ive的二三事。Jonathan Ive在發表會上現身示範或是在錄影播放中,讓我們熟習這位首席設計師的身影。他如何能成為蘋果的首席設計師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Source:誰是Jonathan Ive?-關於APPLE首席工業設計師的故事

================================

 

今年春天在加州的巴沙迪納,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舉行了設計師的集會Radical Craft。會上各種各樣的設計師們使滿席的同行群情激奮。服裝設計師Isaac Mizrah講述了他鼓舞人心的成名故事。人工智慧的先驅Danny Hillis展示了一台能模擬地形的電腦,據說它能顯示一切東西,甚至是喜馬拉雅山的三維圖。荷蘭發明家Theo Jansen則帶來了一個大眾汽車般大小的,由塑膠PVC管制成“海灘生物”(beach creatures),那東西就像George Lucas的星際螃蟹那樣“走”過舞臺。

但是展示會上最大牌的明星卻沒有一點炫耀賣弄的架子。蘋果電腦主管工業設計的高級副總裁 Jonathan Ive穿著一件深色T恤,頂著剛剃過的頭搖搖晃晃地走上台,仿佛一個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迷失方向的畢業生。這個39歲的英國人,懶散的坐在座位上,一點也不 引人注目,安靜的回答主持人和獲獎編輯Chee Pearlman提出的問題。儘管被邀請了很多次,他還是拒絕賣弄他自己的設計能力,也不願意談論和他那完美主義的老闆Steve Jobs一起工作的感受。

除了Jobs,他是對蘋果那些著名的炫目而令人驚喜的產品最有影響力的人。Ive更願意談論設計流程——他稱之 為“設計工藝”(the craft of design)。他滿懷激情地談論他的小團隊以及他們如何共同工作。他談到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和限制項目的數量,還談到對一個產品如何被製造 出來應該有深刻的理解:使用的原材質、製作加工時使用的工具、產品設計的用意。Ive強調的更多是對工作極度關心的必要性。

這些都算不上 令人著迷,特別是對於一個著名的設計師來說。沒有什麼誇張的新聞,談論的任何事都缺少具體細節。毫無疑問,這部分是因為Ive是一個不太合作的名人,但同 樣也因為蘋果那種由Jobs賦予的無處不在的神秘感。事實上,Ive在這個場合不願意多說什麼,在其他場合也是,甚至英格蘭皇家藝術學會作為Ive20年 前的起點也沒有得到任何特殊待遇。蘋果以它自己的方式與外界溝通——最典型的就是推出新產品,比如9月12日那場盛大高調的發佈會。

儘管 如此,此次對Ive的採訪證明許多接近蘋果核心的人所言非虛——他是蘋果的幕後功臣。Jobs指明方向並且提供靈感,卻是Ive將蘋果獨特的創造力和造就 美麗事物所必須的具體細節融合在一起。蘋果創新的成功正是取決於這種主設計師與強力的老闆間的契合。“我認為Steve Jobs找到了一個不僅懂得如何完成,甚至能超越的他的設想的人,並且是一次又一次的做到。” Pearlman說。

一切都從九年前開 始。“Steve & Jony Show”創造出了一系列標誌性的產品,從上世紀末擁有水果糖般顏色並且顛覆了全世界對家用電腦概念的iMac,到現在超薄的iPod Nano。蘋果創造並且始終把握著數碼音樂界的潮流,分析師們說這些年在電腦市場裡它的分紅是最多的。蘋果的股票在過去10年裡增長了232%,淩駕于任 何一個科技市場。蘋果將設計中的客戶體驗納入藍圖,不僅是為了贏得富於創造力的美譽,更是為了賺得成千上萬的真金白銀並且對整個產業發起革命。“蘋果偉大 的貢獻在於它證明你能通過販賣情感而成為億萬富翁,證明設計也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 提供產品設計服務的NewDealDesign的創始人 Gadi Amit說。

毫無疑問,Jobs本人是蘋果在創新方面最獨一無二的利器。儘管他看上去像一個搖滾明星,在那些充滿戲劇性的新品 推介會上為眾多蘋果擁躉炫出他的重力和絃(power chord),Jobs仍然像任何一個瑞士鐘錶匠一樣忠實于完美。他會堅持將為了蘋果第一個曼哈頓零售店而遠渡重洋運來的精美義大利大理石先送到加州的 Cupertino,以便讓他檢查石頭的紋理。儘管其他地方的設計師必須與壓低成本的人對抗,在蘋果每個人都知道只有達到Jobs的高標準才能留下來。有 這樣一個故事,很可能是杜撰的,說Jobs曾經要求一個設計新Mac的設計師不准出現一個可見的螺絲釘。結果這個設計師做出來的模型上有一個藏在把手下不 易被發現的螺絲釘,於是Jobs解雇了他。“蘋果是這個世界上設計能力最強的公司,這一切都是因為Steve Jobs,” 現在為耐克工作的蘋果前設計師Ray Riley說。

Ive說他和他的老闆每天至少要交談一次。事實上,他們差不多也過著同樣的生活。盡 管擁有盛名和巨額財富,他們都很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Ive和妻子,一個青梅竹馬的歷史學家,還有他們年幼的雙胞胎一起生活,據Ive 的第一個合作夥伴Clive Grinyer說,住在一個沒有“一絲炫耀與浮誇”的房子裡。儘管有著出色的自我推銷技巧,Jobs也過著一種相對安靜的生活。他沒有度假別墅,也很少出 現在矽谷的社交和商業場合。運動鞋、T恤衫和Issey Miyake的圓領毛衣不僅是為了戲劇效果——Jobs確實喜歡這種隨意的風格,Ive和他的設計小組也是。

如果Jobs是蘋果設計精神 的公開守衛者,那麼Ive則是它天才設計團隊的秘密領袖。“蘋果是一種宗教,蘋果的設計團隊仿佛是一個更狂熱的宗教,” Riley這樣說。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龐大的宗教——只有十幾個人左右。但是他們的運作極其高效,不管是就個人還是做為一個團隊而言。Ive曾經說過蘋 果的很多產品都是設計團隊窩在工作室狹小的廚房裡吃批薩時構想出來的。

這個是一個在田園詩般的舒適環境裡工作了很多年的團隊。 Ive1992年加入公司時,一些設計師已經在那裡很久了。他們很少參加行業盛事或者頒獎典禮。就好像他們並不需要外界的肯定,而且這是因為沒人比他們在 設計方面更權威,分享更多的資訊只會使得別人窺得秘密縮小差距。設計師們自身就反映了蘋果產品的設計感覺——漫不經心的別致、優雅及明顯的Euro bent。這個由3、40歲人組成的團隊有著鮮明的國際視野。成員不僅包括來自英國的Ive,還有新西蘭的Danny Coster,義大利的Daniele De Iuliis和德國的Rico Zörkendörfer。“這是老派的同志間的友情——每個人都有著同樣的目標,沒有個人主義在裡面,” 英國服裝設計師Paul Smith說,自從1990年代Ive送給他一個新iMac後便成了朋友。“他們經常聚餐,做了許多實地考察。他們將這些灰撲撲、其貌不揚的電腦幻化成了 美麗的雕塑,即使你不用也會想要擁有它們。”

Ive團隊中的大部人住在三藩市,傳言他們的起薪是20萬美元左右,高出行業平均水準 50%。他們在一個大的開放工作室中一起工作,但是擁有私人空間和絕對的隱私。普通的蘋果員工不准進入,因為怕他們瞥見即將卻尚未推出的產品。有一個龐大 的音響系統播放音樂。Ive將他的設計資金投入到藝術品般的模型上,而不是用來召集一大群人。他的設計流程高度重複——製造一個又一個的模型以將新的理念 具象化。“我想我們團隊的特點之一便是希望犯錯的意識,”Ive在Radical Craft上說。“這是一種好奇心和探險的欲望。對犯錯感到激動是因為那意味著你發現了新東西。”

Ive的蘋果團隊並不像其他公司的那樣 只是一個聚集創造力的設計圈子。他們與工程師、市場行銷人員甚至遠在亞洲的週邊製造商都有密切的接觸。他們不只是單純的造型設計師,還是使用新材料和革新 生產流程的領導者。設計小組能想出辦法在iPod白色或黑色的內核上覆蓋一層透明的塑膠以增加材質的縱深感,卻仍舊能在很短時間內將每個零件組裝起來。“ 蘋果對大大小小各個方面都進行創新,如果不能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他們就繼續創新。它是唯一這樣做的技術公司。” Frog Design的創始人Hartmut Esslinger說,他為Jobs設計了許多最初的蘋果電腦。

這對諸如戴爾、惠普和微軟等許多正 在試圖組建自己的設計團隊的公司意味什麼呢?他們並非沒有理由期待。只要蘋果仍舊將注意力集中在少數幾項產品並且過分的倚重少數幾個人,它就只能佔據這麼 多的市場。“蘋果的模式不能擴大,”惠普的首席設計師Sam Lucente強調。除非9月12日能有新的突破,蘋果現在的視覺形象——白色盒子——已經持續了5年,變得沒有什麼懸念。

但是大多數大 公司既沒有蘋果的專注和技術,也不想冒險將大批量生產的產品搞的好像是紐約或倫敦的高價時尚小店製造的一樣。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電腦公司的注意力都集中在 精打細算的降低成本上,而蘋果則始終熱衷於它的設計遊戲。現在這些競爭對手也開始講究設計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正在迎頭趕上,反而說明它們落後了有多遠。

從 一開始Ive就有自己的想法。他出生於倫敦的一個中產家庭,十幾歲的時就沉迷於造物的神秘中。1985年Ive被紐卡斯爾藝術學校(Newcastle Polytechnic)的設計系錄取,他的天賦很快就顯現出來。在設計顧問公司Roberts Weaver Group實習期間,他設計了一支在頂端有圓球和夾子的筆,那種裝置除了消遣別無它用。“這種筆立刻成為擁有者的最愛,因為你會一直想玩它。”當時還是 Roberts Weave員工的Grinyer回憶道。“我們稱之為‘having Jony-ness’,某種能釋放產品潛在情感的額外的東西。”

等 到畢業的時候,Ive已經是英國設計圈裡的傳奇。Grinyer造訪過Ive位於紐卡斯爾Gateshead區的公寓一次,驚訝的發現屋子裡掛滿了他畢業 設計的泡沫模型,那是一個能使老師更好地與有聽力障礙的孩子交流的微型話筒與助聽器的結合體(不出所料,使用的是白色的塑膠)。“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事, 一心一意要達到完美無缺,” Grinyer回憶說。

最後Ive獲得了皇家藝術學會的學生設計大獎,不是一次,而是兩次。第一次的獲獎作 品是一台自動出納(取款)機,由比賽贊助商Pitney Bowes受託製作。這次獲獎使他贏得飛往Stamford-(Conn.)公司短暫實習的機票,但是Ive很快決定改飛加州,以參觀矽谷那些日益興起的 設計公司。當時在Lunar Design工作的Robert Brunner被Ive展示的一個優美的問號形電話驚呆了——不是一塊泡沫疙瘩,而是一個擁有獨立而完整的內部元件的真正模型。“那不僅是一個在設計上富 於感情的產品,而且經過了工程設計,他考慮的是如何批量生產。” Brunner回憶道。

畢業後,1989年Ive加入了Grinyer 所在的一家倫敦創業企業,Tangerine Design。但是他無法讓那些英國公司賞識他的作品。當一家公司否決了他花了數月時間設計的一個浴缸後,“他沮喪而心灰意冷,” Grinyer說。“他全心全意的為實際上並不在乎他的人們工作。”Ive承認自己並不適合當一個設計顧問,對於那個工作來說推銷才是最重要的技能。“我 一點也不擅長經營設計買賣,我只想專注於設計藝術本身,”他告訴Pearlman。

因此在1992年,他前往西部到蘋果尋找一種全新的生 活。那時候,Brunner已經是蘋果設計團隊的領導人。他之前給過身在Tangerine 的Ive一些工作,讓他幫助設計蘋果的新筆記本PowerBook。現在他給了Ive一份永久性的工作。那時蘋果正處於Jobs回歸前的黯淡歲月,不僅虧 損掉金錢和市場份額,還要作華爾街和商場的替罪羊。“出於一種不計後果的信任,”Ive 在Radical Craft上這樣說。他正是接受Brunner的邀請而來。

從一開始,Ive就贏得了屬於他的榮譽。他設計了第一個能運行蘋果短命的“牛 頓”軟體的PDA。但是當1996年他接替Brunner成為蘋果的設計主管時,蘋果正處於大麻煩中。才29歲的Ive竭盡所能的與要求壓低成本者鬥爭。 他們搬走了深受設計師喜愛、用來類比想像中產品的超級電腦Cray。於是蘋果的產品開始看上去和其他公司的產品一樣無趣。Ive仍然能引進一些新的有天 賦的年輕設計師並保持士氣。曾經是新雇員之一的前蘋果設計師Thomas Meyerhoffer說:“Jonathan從來不站在椅子上或者發表什麼演講。但是如果不是他相信我們能做到,我們根本不相信。”

1997 年7月9日,Jobs回歸並從被驅逐的CEO Gilbert F. Amelio手中拿回蘋果的統治權。Jobs迅速開始重整公司,據他的兩個同事說,Ive差點沒有在這最初的混亂中倖存下來。當時Jobs大刀闊斧的將蘋 果60多個產品削減到只剩4個,並在全世界奔走以尋求一個真正的超級設計明星。他找過設計IBM Thinkpad筆記本的Richard Sapper,汽車設計師Giorgetto Giugiaro,以及建築師/設計師Ettore Sotsass。

但是當Ive重新翻 出佈滿灰塵的簡歷後,獨具慧眼的Jobs意識到他已經找到了他想要的人。當Jobs開始推行自己的設計標準時,Ive反而成了受益者。“Steve Jobs是一個暴君,但那正是蘋果所需要的,”實用性專家和作家Donald A. Norman說,即使他本人就是早期被掃地出門的成百上千人之一。“Jobs說;‘這就是我們要前進的方向。’然後他放手讓Jonathan去實現這個目 標。”

這兩人間的合作引爆出許多偉大的蘋果產品。一切始於第一台iMac。決心將家用電腦重塑為使有趣而不是難以親近的東西,蘋果創造了 一個用戶友好且多合一的模型,置於一個深藍色半透明的外殼裡。知情人說大多數設計是和藹可親的新西蘭人Danny Coster在Ive的大力協作下作出的。,

為了弄明白如何使塑膠外殼看上去蠱惑人心而不是廉價貨,Ive和其他人跑到一家糖果廠研究膠 質軟糖。他們和亞洲製造商一起花了幾個月研究批量生產iMac的熟練工藝。設計小組甚至力爭重新設計內部電子元件和線路,以保證透過厚殼它們看上去也很好 看。這對Jobs、Ive和蘋果來說是很大的風險。一個競爭對手說:“我曾經也想證明半透明能增加我們的銷售,但是沒有方法證明。”他估算蘋果在每台電腦 外殼上的花費高達65美元,而行業平均水準可能只有20美元。

2001年,蘋果推出第一台鈦合金製作的電腦。幕後工臣Ive讓Danny De Iuliis和其他兩個小組成員偷偷將價值不菲的電腦運到三藩市的倉庫,在遠離蘋果本部的那裡建立工作室。他們在那兒工作了6個月作出了基本設計,然後前 往亞洲協商寬屏平板的事,並與精密元件生產商一起工作。結果出來的是一種乾淨簡潔的後工業風格,標誌著iMac之前那種更趨於新奇異常的設計語言的終結。 當年10月,蘋果又推出了iPod,立即成為數碼音樂播放機的“酷”標準——這不僅是因為iPod本身,也是因為它和蘋果的播放軟體兼網上商店 iTunes天衣無縫的結合。

那種整合正是蘋果設計魔力的主要部分。把“設計”僅僅當作一種風格或者時尚的想法並沒有把握住重點。最初的 iMac顯然是對Jetsons設計學校的回溯。iPod白色、簡潔的外觀是“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早期中歐設計風格的直系派生 ”,NewDealDesign’的Amit說。將蘋果的許多產品與Braun的首席設計師Dieter Rams的作品比較,“你會發現幾乎一模一樣,”他說。

真正將蘋果的產品從大眾中區分出來的是“舒適和完美”,這是由產品研發過程中成千 上萬個小決策最終彙集成的最後感覺。以蘋果先進的噴射模塑法(injection molding)為例,其中既有科學也有藝術,更有無數的試錯。這道流程要求計算出如何將溶化的塑膠或者金屬通過細小的饋線(feed lines)注入到一個不規則形狀的洞(cavity)裡,並且要留下數量恰到好處的洞(holes),這樣當它在幾秒鐘後冷卻時就能完美無瑕。
Ive的團隊非常理解並且尊重產品製造過程中的這類流程,以至亞洲的精密零件製造商和供應商都願意和他們合作——儘管蘋果在有關成本控制的談判上顯得十分兇狠。供應商通過與蘋果的合作領先于未來,因為制定設計界規則的是蘋果。

當 然,蘋果也會犯錯。蘋果G4 Cube在上市不到1年就在2000年被放棄,厚重透明的外殼上裂縫般的外觀是諸多問題之一。公司也面臨著關於iPod nano刮痕的起訴。儘管白色的iBook 和PowerBook是創造性的勝利,最近蘋果還是因為電池存在潛在問題而召回了180萬台。

這 些錯誤和蘋果一貫的成功的高科技製造者形象比起來微不足道。最近剛獲得最高級巴思爵士勳章(Commander of the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CBE)的Ive是主要原因。毫無疑問,這項老舊的榮譽會使一些設計師對手嘲笑Ive的鼎盛時期已經過去了。其實不儘然。只要Ive還有他合作無間的團 隊和鐵腕老闆,Steve和Jony就會繼續表現出色。

Posted in 產品設計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互動設計]A Day Made of Glass

我們從未停止人類未來的生活想像。
康寧玻璃也在影片中展現了多種劇本(scenarios),提出他們自己對於未來生活的看法。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哦,是呀,既然是康寧玻璃所提出,想當然爾,介面就都是玻璃嚕~)

Posted in Idée, 互動設計, 未分類, 空間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建築]一個”自己去長”的房子

建築師是去蓋房子。
如果有一個房子是使用植物或是甚至肉等有機”建材”,可以自己去長,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來看看吧!

(有中文字幕)

Source: TED.com

Posted in 建築, 景觀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產品設計]星巴克杯的2015永續目標


相信不用小編說,在台灣的每一位朋友都會知道星巴克火紅的程度,在台灣大街小巷都有機會看到它的身影。
大家可以猜猜全球一年星巴克的杯子消耗量是多少嗎?
答案是一億個紙杯以及……另外一億個塑膠杯。這真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消耗量呀!在最近,星巴克設定了一個新的永續目標,它將在四年後,也就是2015年百分之百回收與循環再利用他們所消耗的杯子。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而在最近,他們已經證明了它是可以完全實現的,這於這樣的努力真的是感到佩服呀!

事實上,大部分回收廠因為咖啡杯裡面薄薄的塑料防水襯砌而拒絕回收咖啡杯。因此,即使你把你的紙杯丟入紙張回收箱,但仍有可能最後如同垃圾般扔掉。星巴克已經有了一系列永續的政策 – LEED認證的商店,他們使用回收材料製作杯子,利用回收咖啡杯製作座椅,他們也購買 40萬英鎊的公平貿易咖啡。

最近,星巴克完成了一項紙杯回收實驗。他們把6,000磅使用過的杯子送到密西西比河紙漿廠。密西西比河紙漿廠成功的將6,000磅紙杯重新製作成可用於飲食的星巴克杯子容器。如此的政策雖然成本效益尚未明顯顯現,不過卻是業界的一個表率,也是一項積極的提醒,我們都可以再對這個地球再多一點關心~
Read More »

Posted in 產品設計 | Leave a comment

[空間]屋中屋(布魯克林)- by Terri Chiao


這是一個為於布魯克林含兩間臥室的閣樓。一位藝術家,一位設計師,和一隻貓居住於此。以屋中屋為概念做設計,這兩個類似樹屋與客艙的主要空間是他們的臥室,自此延伸出去的是半私人花園與共享生活的閣樓空間。陽光充滿整個空間,生活在這個空間,可以感受到設計師對於室外與室內空間的趣味界定。共享生活的閣樓空間,包括一個客廳,廚房和可以飲食和工作的大桌子。

此案是由Terri Chiao設計,並由幾位朋友和鄰居在2009年夏季課程中完成。 小編覺得這是個可愛,又對於生活與空間再思考做的有趣實驗,非常喜歡這樣的設計呢!

Read More »

Posted in 建築, 空間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建築]蘋果新總部(加州)-by Norman Foster

蘋果在近十年來不斷的導引產品的創新設計,獲得與多的好評。他們剛剛宣布,將請世界知名的英國Norman Foster建築師事務所,為其一個月前向惠普所購得在加州Cupertino的90畝土地,設計一個全新的生態園區。
Read More »

Posted in 建築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建築]幼稚園(波哥大,哥倫比亞)- by Giancarlo Mazzanti


當小編第一次看到這個幼稚園設計時,還以為是一個在日本的建案。不過看到地點時,小編實在是大驚呀!這個幼稚園是位於(據我所知)非常動亂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所在的區域也是貧民區!
他的設計採用象徵希望的白色為主調。主要的概念來自於兒童堆積木的遊戲意象。這個設計創造了非常具有層次的空間,場所,來去和都市的相關紋理呼應。
也由於是在貧民窟,主要建物也是由兩層牆的外部構造來保護。兩層牆間是公共區域與遊戲區,內層牆內則是幼稚園主體建築。

小編以為,能為貧民區的孩子,設計這樣高品質的成長空間,非常替建築師嘉許呀!不過,小朋友們會不會有天堂地獄適應不良的問題,就不得而知了~ XD
Read More »

Posted in 建築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建築]杜拜塔上的Armani Hotel-by Giorgio Armani


大家都知道杜拜塔開幕後,就狠狠的把我們的台灣之光-台北101甩到第二名。
在裡面的杜拜Armani Hotel是全世界最奢華的旅館之一,她佔據了杜拜塔的十一個樓層。客人們可以優雅的到達她所附設的餐廳,SPA,沙龍,與夜總會。整體的飯店內裝都是由Giorgio Armani所設計。當然,所用的建材也採用相當高級奢華的木材,布料與石材。Armani也選用象徵財富的金色作為色彩設計主軸。

這樣一晚客房多少錢呢?USD2,400
享受杜拜華麗夜景,無價!

大家趕緊把這個飯店放在人生必去的”Must-list”上吧! 🙂 Read More »

Posted in 建築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